当前位置: 8188www威尼斯 > 学校新闻
2024/09/24
但如何才算智能呢?这似乎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会计”而言,其本质是基于既定的会计规则将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记录并进行报告,具有严谨、谨慎的天然属性,“古板、严肃”,也是很多人对会计人员的第一印象。所有这些,似乎和智能的内涵聪明、灵动、敏捷,又有些不搭。
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却改变了这一点,并赋予了会计无限的可能性。从早期的会计电算化开始,到以ERP为代表的管理软件的产生,再发展到财务的智能化,技术进步对于会计行业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如影随形,从未止步,并推动会计这一古老的学科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会计行业的未来是什么?电子会计档案、RPA、OCR等技术,如何在企业实际经营场景中展现价值?面对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冲击,普通的财务人员,又将何去何从?就这些线年影响中国会计从业人员的十大信息技术”评选专家委员会委员进行了专访。
从手工账务处理到会计电算化,再到智能化会计核算,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正在新技术影响下不断变革创新。请问您怎么理解“智能化会计核算”中的“智能化”这个词?您觉得它应该有哪些特征或特点?
从内涵上来说,智能化是一个形容词,是对会计核算的修饰,指它是相较于传统会计核算的一种新形态,但会计核算的本体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式,来反映经济业务实质;从趋势上来看,智能化会计核算是会计核算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主题,代表着会计核算由自动化、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迈进;从实践上来看,智能化是会计核算中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借助这一手段,从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入手,来推动其转型升级。
首先,它的前提应该是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是智能化得以运行的基础。这正如针对会计核算,有一套会计准则、核算办法等,那么要做到智能化会计核算,在会计准则、核算办法的基础上,也必然要有适合智能化运行的既定规则,这些规则可以是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或管理要求等等。
其次,智能化的本质是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转型,是信息技术驱动下对会计核算各个环节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是支点,经济活动是内核,数据则提供了天然的动力。
最后,终极的智能化或者说智慧化会赋予会计核算根本性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支撑其打破会计核算与业务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将会计核算从传统的核算场景转变为以业务场景为核心。
随着产业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推进,现阶段提升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主要的抓手是通过更多的“直连”、“去中间化”来推动底层信息标准化。如通过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解析,推动行业物料信息编码标准化;通过金税系统直连推动税务相关信息标准化;通过银企互联推动交易银行结算数据标准化;通过与大客户采购系统直连推动订单交易数据标准化随着区块链技术在大宗商品贸易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会计源头信息的唯一性、不可修改和可验证。底层信息的标准化程度提高,会推动减少数据生成环节到会计记录环节的二次加工和多环节加工环节,直至将大多数中间环节取消。随着这个进程的演进,为在中间环节方便记录、加工数据衍生的IT技术如RFID与二维码技术、光学字符识别(OCR)、数字签名等技术将随着越来越多的“直连”而淡化、退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底层数据的标准化不断演进期间,对于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中所使用的IT技术工具的不断优化、升级,如对综合使用OCR技术、电子发票、数据仓库、云计算、云存储技术的新一代ERP系统、RPA等技术不断升级、迭代也是现实的选择。
将一个主体的活动按照一定规则对其价值量进行记录的会计,是一个将经济活动主体的全息多维信息进行“降维”的过程,传统的会计信息是一张二维表,而会计的智能化,将会计信息变为数据资产,其核心是要补充现有会计信息的维度的缺失,比如数据就像人的简历一样,是可以是由多个维度描述的,如会计期间、产品、时间、渠道、客户、区域、部门、人员等多个角度,在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分析人员可能会关心按产品、渠道、客户等各维度汇总的数据是多少,或者按其他维度的数据是多少,或者按照不同的维度组合进行数据查询,这些都要求会计信息的利用,要建立在一个多维度的数据模型上,一旦多维数据模型建立完成,用户可以快速地从各个分析角度获取数据,也能动态地在各个角度之间切换或者进行多角度综合分析。对数据结合实际的经营场景需要,进行不同维度的加工,其利用价值才会更高。
当然,多维度的计算分析,这也对企业数据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这也是制约我国企业数字化或者智能化转型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目前,企业解决这样的问题,通常会由两条路径:
一是利用云技术,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快速且安全的云计算服务与数据存储,让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人都可以使用网络上的庞大计算资源与数据中心。通过多用户来分摊固定成本,来降低单位的使用成本。
另一个则是利用低代码技术,来解决企业的这种个性化需求。低代码是一组数字技术工具,基于图形化拖拽、参数化配置等更为高效的方式,可以实现快速构建、数据编排、连接生态、中台服务。企业智能化的需求,并不总是稳定的、持续不变的,一旦它这种需求被固化了,它就会变成标准化,它的柔性程度就会下降,此时就可以通过多频次来摊薄它的成本。
随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认为未来的企业一定会走向智能化,财务自然也会向智能化发展,再者财务注重规则且拥有大量数据基础,更容易实现智能化方向迈进:
智能识别和感知,意味着更广泛的连接:随着传感器、OCR光学识别、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系统将能够实时的感知、识别到外界业务的变化并转换成数据信息,业务发生即感知,财务原来很多需要人工采集、业务提供的数据信息采集加工等过程都逐步变成自动化和智能化,而且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和丰富。
基于数据基础上的模型化,及发展出来的智能学习、思考和决策能力:基于大数据上的算法模型不断构建和完善,且随着外部变化的自动感知识别而实现模型的自我迭代和完善,最终实现物理世界在虚拟世界的投射,未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
纵观近些年的十大信息技术评选,电子发票、电子会计档案、超级自动化、RPA等技术频繁出现,并且排名一直居高不下。您觉得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哪些?这种趋势反映了哪些问题?
一项技术,高频地出现,且排名靠前,一定是因为这项技术本身和我们实际的业务场景是比较贴合的,并且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了落地和验证。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RPA)为例,它可用于自动化执行重复性高、工作量大的工作,可在财务、业务等领域进行广泛应用,如不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的抓取,银行等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核对等。如在企业应付流程中:RPA可以协助企业进行供应商信息更新、创建采购申请、查询物流信息、更新采购计划、收货确认提醒、三单匹配核对、核对价格、检查付款差异、信用检查以及银行对账等等,通过这些环节的自动化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应付流程的执行效率和质量。其他的无论是电子发票、电子会计档案,还是超级自动化等技术,同样也是如此。这些技术在企业作业中都有很丰富的应用场景,解决了很多业务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这本身和我们说的会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
这背后的原因反映了“技术巨变让一切皆有可能”。从电子发票到财务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应用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提升的基础因素。在未来,人机合作将会成为财务工作的新模式和新常态。未来的财务核心就是“无人会计、人人财务”,它的根本目标就是财务将从管控转向赋能,赋能个体、成就人人。
无人会计:“超级自动化”已经连续三年入选Gartner的十大技术趋势,也是实现无人会计的关键技术要素。所谓超级自动化,其实就是一组技术的组合,这里面包括:RPA、低代码开发平台、流程挖掘、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Gartner认为,任何一种工具独立使用,一般能够实现流程中一些特定场景的自动化,但往往局限性比较大,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人工干预,无法实现整个流程的智能化运行。无人会计的理念就是要利用组合后的超级自动化技术全方位的实现财务基础核算工作的全程自动化,让虚拟办公室和数字员工成为现实。
人人财务:人人财务离不开管理会计,人人财务的目的就是要赋能,这也是管理会计的重要方向,但在中国很多企业要想提升管理会计的价值实现还有很大挑战。一方面跟企业的管理水平、成熟度有关,另一方面跟厂商设计的会计软件也有关。过去的财务软件只在两个维度来设计,但是管理会计需要很多数据,不只是借贷两个维度,不仅需要财务数据还需要业务数据。在财务软件的设计上要打破原来很多软件厂商业务单据与财务凭证对接的单据转换逻辑,利用事件驱动把经营活动的原貌沉淀到了业财数据集市里,再通过模型和算法给团队、组织、个体提供一系列的多维度信息,帮助进行更快速的决策,从而实现了人人绩效、人人财务。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国家层面数字化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等战略目标,并出台相应制度规范,为企业数字化新技术应用奠定了宏观上基础,如电子化方向下的电子档案、电子发票等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也正反应了国家层面战略目标对企业的长期引领作用。
其次,互联网等企业积极的进行技术探索和研究,并在实际场景中已经广泛使用新技术,这些场景和我们每个个体和企业都紧密关联,能够直观感受到新技术的价值和作用,也为企业新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应用提供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再次,企业自身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外部市场和环境的快速变化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注重数字化转型,注重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
最后,全球来看也都目标一致地向数字化方向转型,身处全球化之中的个体及企业不可能置身其外,未来的企业要么是已经新技术武装的数字化企业,要么就是新技术武装的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
数字中台、区块链、超级自动化等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概念眼花缭乱。但从企业实际的应用和落地来看,根据您的观察,这些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是否和大家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一名会计行业从业者,在促进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落地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任何一项新技术应用,总是会遵循投资和回报相匹配的原则。一旦回报大于所付出成本的时候,而且如果它的倍数很大的话,它就会在行业中被加速应用和落地。
回过头来看,其实整个IT技术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合。8188www威尼斯注册企业IT技术的发展伴随着从配合到整合到融合的过程,配合各部门的工作,整合不同的会计属性。在融合的过程中,与会计最基本要素相关的,如会计的计量、识别、存储,以及基本的应用,生命力越强。所有的应用如果离核心部分越远,离应用端越近的部分,随着时间的演进,可能会出现生生灭灭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第二个方面,是通。现在很多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三通,古今相通,打通会计信息的时间前后的维度;内外相通,扩展信息的维度、空间范围;情理相通,无论是模型还是会计的应用,最终反映的数据是管理行动、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果。第三个方面,是真。所有的技术工具,如果脱离了真,将没有价值,真实性在于是否具备可验证性以及如何体现成本和效益的原则。从终端的用户角度,无论哪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广度更多体现在成本效益之间的差别,先进性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为低成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十大IT技术中的一些技术虽然在榜,可能代表着使用成熟时边际贡献也在下降,有些没有上榜的技术,可能代表着生命力正在慢慢地迸发出来。
从实际应用来看,对于技术的期望和实际的工具成熟度,目前还是存在差距蛮大的。从实际的体验来说,多信息化的工具的使用更多地提高了企业管理者对财务人员的期望值,而工具的应用度、替代的劳动程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希望应用的工具能够更加适应于需求者的需要,开发时更多地考虑各种异构性问题。很多工具不是单一的技术使用,应该是各种技术融合使用,但是目前特别是会计、财务管理应用场景中,各种技术的连接融合度比较差。企业推行IT技术的过程,始终是和管理者的经验素质相互权衡博弈的过程,也是引领着整个会计人员、财务人员提升自己,实现和其他行业和整个生态进一步的融合的过程。
提到会计核算,不得不提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财务共享服务近些年在推动中国企业业务和财务流程标准化、推动会计核算提质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您认为哪些技术能和财务共享服务进一步相互融合,对企业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很多新技术已经在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未来,AI+大数据、全电发票、数据中台、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和财务共享服务进一步相互融合。因为在数字经济趋势下,未来的财务共享所做一定不仅仅是纯粹的会计核算,而是要充分利用会计核算(或财务)作为天然数据中心的优势,在数据价值上大做文章,在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方面有所突破。例如,通过移动物联技术,获取关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联信息,不再仅仅是注重企业内部的业务数据、财务数据,还包括供应商、客户、大众群体的行为数据、心理数据等,乃至天气数据、舆情数据等等,通过更多维的数据辅助决策。在国务院国资委构建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文件中,也明确提出“探索依托财务共享实现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努力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引领者、推动者”,应该说对财务共享、财务数字化的未来提出了战略性的方向和期待。
确实很多的技术,比如OCR,电子发票,RPA,以及智能合同等,未来这些技术在财务共享中心如果做很好的研究和应用的话,对财务共享中心,无论是作业效率,还是作业质量,都会有较大提升。比如在益海嘉里,每年单据审核150万单,整个集团费用审核的,其实也就30多个人;整个集团每年接近3000亿元交易量,整个集团在对账方面也就差不多50多人在做。
同时,想强调的一点是,我觉得未来财务共享中心真正的发展路径,是要为企业同时提供数据服务,成为企业的数据服务商。这些也要求财务人员要深入市场前端,了解不同的业务场景,整个财务共享中心能够对前端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快速、敏捷化响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撑。
很多人都在担心,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底层的会计人员会面临失业问题。您觉得这种状况可能会出现么?面对新技术的冲击,财务人员应该做哪些准备?
报销、付款、会计核算等高度标准化的工作,确实会逐步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而被机器取代。所以,面对新技术的冲击,财务人员应做好以下的准备:
首先,要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财务人往往成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随着大数据、AI、云等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基础财务工作会由智能化应用来完成,解放财务人员的”双手”,财务管理也将会更加依赖智能决策辅助系统,升级财务人员的”大脑“。可以预见,技术变革会深刻的改变财务人“忙”的现状,会让财务人“忙”对地方,真正体现其价值。
其次,应加强对流程管理的实践。空有对技术的向往,没有行之有效的配套机制和流程,企业数字化转型就会遇到困境,甚至夭折。财务人只有真正深刻理解企业的管理流程和发展趋势,才能让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红利最大化,才能让财务真正从“忙”变成“不忙”。
再次,应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对于财务人来说,财务理论知识、实时财税政策、先进财务管理经验等方面是财务人员安身立命的基础,需要不断夯实;同时,财务人也需要涉及和掌握业务洞察、IT技术等跨专业的知识,才能跟上企业业务的快速变化。“活到老,学到老”是财务人必备的品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转变原有的财务思维。“一个好的CFO应该拥有一颗CEO的心”。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账、报好税,更应该让自己走进业务前端,了解企业商业模式,梳理业务环节,帮助企业寻求成长的增长点,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创造更多的商业收益。在这个过程中,看透商业经营数据背后的本质,并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是财务人员可循的提升之道。
在未来,会存在两种趋势,即自动的工作更加智能、创新的工作更加专业,这两种趋势的确会降低底层会计人员的岗位需求,但同时也孕育着这些人员转型的机遇。因为对于这些标准化的工作,RPA或AI等技术应用具有绝对的优势,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人员可能会去从事更具创新性的工作、主动迎接挑战和转型,比如,成为财、信结合的创新技术的发明者、管理者,也可以深度业财融合成为业务专家、业务伙伴,甚至是业财信结合的复合型专家等等,增强自身的专业性、不可替代性,将新技术的冲击转化为动力,真正为企业业务发展和价值创造赋能。
我认为目前对于会计学科消亡的担忧,有点过于极端了。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会计学中所孕育凝结的“化繁为简、物权相佐、平衡变化”等智慧结晶不会消亡,“量入为出&量出为入、开源节流”等财务管理理念不会消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为会计从“化繁为简”向“由简归繁、由简归全”提供了工具和能力,这个由“降维”到“升维”的过程确实对财务人员提出了一个大的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未来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更高了。它会趋向于两个层面:一是未来系统设计方面的人才需求会显著提升,8188www威尼斯注册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财会知识,懂得会计的基本处理逻辑和思路,同时,也需要懂得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二是,在信息系统在企业真正应用和落地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味药治百家病,势必需要结合不同的业务场景,对系统进行个性化改造,这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很大挑战,需要他们对公司业务、对企业柔性化的东西具有深刻的理解。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实为财务人员提升自身的生命力提供了一个很大空间。
未来的会计人员,从职责定位重心上来看会从管控型转到战略型、价值型财务,更多地参与到业务战略规划之中,通过自身专业财务知识来为战略规划抉择与判断提供有效支撑,并将财务管理提前置入到业务规划之中和业务发生源头之中,从事后推到事前;财务会计人员不仅有专业的财务知识基础,更要懂技术,是新技术武装的财务人员,繁重的、重复的、标准的业务都将被技术所逐步替代,更多精力推向业务理解、融合及驱动业务商业成功等更具价值的工作之上,未来呈现趋势是财务会计业务化,回归商业本质,让会计更深更广的融入到业务,通过数据来赋能业务。